医疗器械找械友,你有我有大家有!
近期,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医疗器械注册证送达公告,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简称微创医疗)成功取得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的官方认证,与此同时,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天智航)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也获得了批准,还有上海术之道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毛囊提取设备同样迎来了官方的绿灯。这三款手术机器人相关产品的同日获批,无疑再次点燃了公众对于这一潜力无限的“新兴市场”的关注热情。
在手术机器人这一高科技医疗领域,从骨科到腹腔镜的广泛应用,再到血管介入与神经外科的深入探索,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稳健而有力。
微创的全面布局
当前,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站在了全球医疗技术的前沿阵地,不仅是市场规模最为庞大、商业化进程最为成熟的手术机器人分支,也是各大企业竞相角逐的焦点。上海微创医疗此番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获得官方认证,无疑为这一竞争激烈的市场再添一把火,国内外企业的较量愈发白热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喜讯传出后,微创医疗的股价应声上扬,涨幅超过7%。
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长久以来被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系统牢牢占据霸主地位,这一局面持续长达二十年之久。然而,如今这一领域正迎来来自东方的革新力量,预示着新的竞争格局即将形成。
此次成功获批的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微创®机器人旗舰产品线——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系列的一员,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这款机器人凭借自主研发的单臂结构设计,展现了极高的灵活性与操作便捷性。其蛇形器械臂能够在狭小空间内实现七自由度操作,相较于传统的多臂机器人,其在精细度上更胜一筹。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单一切口即可完成复杂的腹腔镜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多孔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减轻、术后恢复更美观等多重临床优势。
单孔系统的成功获批,标志着微创医疗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实现了从三臂、四臂到单臂,再到远程一体化技术的全面布局,成为行业内不可多得的“全能型”选手。
图片
在2025年初,微创机器人宣布其旗下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商业化订单均实现快速增长,综合订单量累计突破100台。其中,2024年图迈机器人全球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近60台。
除此之外,微创还积极布局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及旗下的R-ONE机器人成为目前唯一一款在国内上市并销售的冠脉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此外微创与法国ROSA神经外科机器人展开的战略合作,补全“脑+腹+骨”全场景版图。
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根据Global Insights & Analytics的一项市场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估值将达到约111亿美元,并有望在2029年飙升至237亿美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6.5%。在这一庞大的市场中,腔镜手术机器人与骨科手术机器人两大细分领域共同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占比更是超过了60%,显示出其在市场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聚焦中国市场,根据智研咨询的最新分析报告,腔镜机器人在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份额高达74.9%,紧随其后的是骨科机器人,占比为10%,而经皮穿刺机器人则占据了4.9%的市场份额。
鉴于此,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无疑成为了国内外医疗科技企业竞相追逐的“战略高地”。业内专家强调,腔镜手术机器人不仅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极为稀缺的大型增长领域,更是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达芬奇被视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鼻祖,2000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手术机器人系统。20年间,达芬奇系列产品支撑起了直觉外科的万亿市值。
据悉,达芬奇 5 系统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全面推出,这家机器人手术先驱将继续推动手术室从开放手术向微创手术转变。
而这也引起了美敦力(Medtronic)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的竞争性回应,这两家传统的手术器械供应商现在都开始采用机器人技术。
目前,美敦力的Hugo机器人已于 2021 年在欧洲上市,并在全球 25 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在近期的会议上美敦力透露,美敦力将在这一领域力争全球第二市场地位。
2024年11 月,J&J 公司的 Ottava 手术机器人获得了 FDA 批准,开始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直觉公司高管在近期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新的竞争时代即将到来。
国内方面,2021年对于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也被业界称为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元年。
在此之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接近100%。自2021年起,国产机器人企业开始陆续获得相关资质并推向市场,逐渐打破了达芬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
但达芬奇并未“坐以待毙”,2023年6月,国产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2024年6月,直观复星宣布总部产业基地在上海张江启用。意味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拥有了“国产化身份”。
“国产”与“进口”的界限已逐渐模糊,但从侧面来看,这也表明国内外市场拥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多企业开启全球化市场战略。
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公司术锐、唯精医疗机器人、微创机器人、精锋医疗、思哲睿、瑞龙诺赋、威高外科等正在加快脚步、抢占市场。
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情况
▲图片来源:守正用奇888
有业内专家认为,国产手术机器人大概滞后国际先进水平10年左右,产业化水平较低。有分析报告称,当前国内正处于从企业与高校、医院联合开发到企业主导产业化的过渡阶段,行业内部已经形成明显的产学研医结合的特征,头部企业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多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而来。总体而言,国产手术机器人与国际品牌之间仍有较大的鸿沟等待跨越,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有专家分析表示中国有望成为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
挑战
1
渗透率偏低
专家表示,无论是从装机量还是渗透率方面来讲,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产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
截至2024年9月30日,均价2000万的达芬奇在中国的总装机量约为411台,而均价低于1000万元的国产手术机器人,销量合计达33台;均价1500万左右的手术机器人,销量约29台。
2
投融资遇冷
2024年手术机器人融资赛道也正走过“至暗”的一年。
2024年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仅9笔,相较2021年的30笔,2022年的29笔,可谓“冷透了”,2024年投资机构出手,更注重确定性,所以能在这一年里完成融资的无一不是凭借硬实力。
3
价格竞争白热化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晋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优质资源扩容项目医疗设备采购的招标公告,其中含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一套,价格不超过1000万,已有国产品牌在该院试用。查阅招标文件,此需求为双控制台、四臂且要求可配置远程手术系统,至此,公开的价格下,多科室、双控制台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价将首次跌破1000万元,竞争彻底白热化。
机遇
1
出海拓新“疆土”
在致力于产品创新的同时,国内的手术机器人企业也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例如,在2024年,精锋医疗成功在海外赢得了5台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微创机器人则在海外售出了21台图迈手术机器人,而思哲睿也同样在海外取得了11台的订单佳绩。
2
政策持续利好
近年间,多条鼓励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政策频出,给机器人赛道带来无限生机。‘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委更是发放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559张,未来配置规划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据行业专家观察,若“十五五”规划中对腔镜机器人的配置数量有所增加或管理政策有所调整,未来两到三年或将迎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国家。
尽管目前国际品牌仍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国产品牌在短期内难以撼动其龙头位置,但随着中国手术机器人的普及与应用深化,预计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应用比例将逐步上升。
在医疗机构的招标采购环节,功能全面、应用广泛、性价比高且具有创新性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更受青睐。价格竞争并非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未来的市场竞争焦点将聚焦于技术创新、产品适用性和精准度上。
虽然前景乐观,但手术机器人产业的成熟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当国内企业凭借机械臂技术打破进口设备的市场垄断时,他们不仅是在争夺价值百亿的设备市场份额,更是在争取进入万亿级智能手术生态体系的资格。未来的手术室将不再区分“进口”与“国产”,而是聚焦于“精准”与“更精准”的技术比拼。
▲文章部分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发布,仅做分享供交流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以保障双方权益。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山东械友医疗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7,www.xieyoume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鲁ICP备2024097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