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器械之友,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
最近,黑龙江齐齐哈尔、肇东、大庆等多地卫健委接连发布通知,要对公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进行专项整治。
简单来说,就是要查那些在设备采购过程中“捞油水”、“搞小动作”的行为,比如中间商吃回扣、招标搞内定、预算虚报浪费等。
这并不是小部分地市的整治行为,而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行动。从各地的公告来看,整治的重点非常明确,涉及进口设备采购、招标参数“量身定制”、院长插手招投标等23项违规行为。而且,举报通道已经开放,截止到今年9月30日,这意味着未来三个月,医院和经销商的日子可能不会太好过。
严查四大“潜规则”,这些行为要小心了
这次整治的核心,就是要把那些藏在采购流程里的“猫腻”揪出来。具体来说,重点盯防以下几类问题:
1.进口设备采购乱象
有些医院盲目追求“高大上”,明明国产设备够用,却非要花大价钱买进口的,甚至不惜超预算、超标准采购。更离谱的是,有些医院连乙类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都没办下来,就急着买设备,这明显是违规的。
2.招标文件“量身定制”
招标本来应该是公平竞争,但有些医院在制定招标参数时,故意设置排他性、唯一性的技术指标,比如要求“设备必须支持某特定品牌的专利技术”,明摆着就是给某家厂商“开后门”。这种“量身定做”的招标,说白了就是内定,必须严查。
3.院长、主任“插手”采购
医疗设备采购金额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自然成了某些人眼中的“肥肉”。有些院长、科室主任或者专家本人,或者他们的亲戚在招标、采购环节暗中操作,比如指定供应商、干预评标结果等。这种利益输送行为,一旦查实,轻则处分,重则坐牢。
4.供应商围标、串标
有些厂商为了中标,会联合其他公司一起“演戏”,比如用同一份投标文件、同一个账户交保证金,甚至伪造检测报告、业绩合同等。这种“围标”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也是本次整治的重点。

国家医保局出手,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要降了
这次专项整治并非突然袭击,而是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酝酿已久的行动。2023年,中纪委曾曝光云南普洱市人民医院的一起腐败案——院长杨文俊花3520万元买一台设备,自己吃了1600万回扣!这件事直接让医疗设备采购腐败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整治。
国家医保局早就说了,要重点盯住大型设备的真实采购价格,如果发现价格虚高,直接砍价!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通知》也明确要求:降低以设备物耗为主的检查项目价格。

事实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河南三甲医院的普通CT检查价格直接降到了102.6元。检查费降了,医院的收入自然受影响,倒逼他们在采购设备时更谨慎,甚至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采购。这样一来,大型医疗设备的降价潮可能真的要来了。
财政加码,政府采购“四类违规”也要查
除了卫健委和医保局,财政部也在行动。今年初,财政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重点查:
1.采购人搞“地方保护”。比如要求供应商必须是本地企业,或者必须是国企、外企等,变相排斥竞争对手。
2.代理机构乱收费。比如违规收取高额保证金,或者迟迟不退保证金。
3.供应商造假。比如伪造检测报告、业绩合同,甚至直接串标围标。
医疗设备的采购大部分走的是政府采购流程,所以这次整治对行业影响巨大。尤其是现在正值全国医疗设备更新潮,预计市场规模高达540亿元,CT、核磁、超声等设备需求旺盛。在这种背景下,监管只会越来越严,过去靠“关系”拿单的模式行不通了。
医院如何应对?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面对越来越严的监管,医院和经销商该怎么调整?

医院:集体决策,透明采购。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完善采购流程,比如成立采购小组,让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决策,避免"一言堂"。有些医院还建立了设备使用评估机制,确保买的设备真的用得上,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端。
经销商:回归产品本质。以前靠“搞定关键人”就能拿单,现在行不通了。未来,设备的临床效果、稳定性、性价比、售后服务才是核心竞争力。厂商必须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而不是钻营关系。
行业趋势:价格透明化,腐败空间压缩。随着医保控费、监管趋严,医疗设备的暴利时代正在结束。未来的采购会更透明,价格更合理,真正有价值的设备才能赢得市场。
医疗反腐持续深入,合规才是生存之道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设备采购专项整治,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医疗反腐不会停,只会越来越严。无论是医院还是经销商,都必须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合规经营,阳光采购。
对于那些还想靠“潜规则”赚钱的人,只能说:时代变了,该醒醒了!
-END-
医院各科室设备、耗材清单汇总
医械市场需求多变,百万厂家、万种产品,精准匹配如同大海捞针?
械友医疗 深度梳理医院全科室设备耗材清单,洞悉政策风向与热门需求,
为代理商架起高效对接桥梁,抢占商机快人一步!
#医疗器械 #医疗耗材 #医疗行业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