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械友之家,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换个药,结果发现敷料比药还贵?
最近,湖南湘潭搞了6类伤口敷料集采,集采材料包括凝胶敷料、液体敷料、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生物敷料、含银敷料,最高降幅97%!这意味着,以后医院里那些动辄几百块的敷料价格,可能要“腰斩”甚至“脚踝斩”。
更关键的是,这次集采还纳入了生物敷料、凝胶敷料。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敷料里面的高端货,在国企杀入赛道之前,以前这些基本被进口品牌垄断。比如液体敷料里的某款冲洗产品,直接从高价降到“白菜价”,而含银敷料(抗菌型)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弃标——毕竟利润被压得太狠了。
这还没完,神经介入领域也有大新闻。脑动脉支架在广东集采中,均价从11万降到6万,最高降63%!以前做个脑动脉瘤手术,光支架就抵普通人半年工资,现在终于能喘口气了……
01敷料市场变天,国产逆袭
以前的集采主要盯着心脏支架、骨科耗材这些“大件”,现在的集采已经开始关注到敷料了。最近的湘潭集采,就涵盖6类产品,采购周期2年,70多家企业中选,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降幅最高的是液体敷料,70家企业抢破头,某款高分子聚合物液体敷料直接降价97%。这就相当于原价100块的东西,现在只要3块钱!
而生物敷料,比如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这类高端产品,虽然是这次集采耗材中降幅最低的,但最高降幅也足足降了40%。此外,含银敷料中油纱银耗材没有企业中选。
另外,有一组数据值得观察,那就是在整个湘潭集采中,国产占比已超88%。
国产占比如此之高,可以看出市场的改变。以前高端敷料市场被强生、3M等外资霸占,现在国内企业技术跟上来了,比如凝胶敷料,国产占比已超97%。
而集采常态化,从药品到耗材,医保局“砍价”越来越熟练,敷料这种高毛利领域自然逃不掉。
这也意味着,有了国产敷料的挑战,进口品牌的“躺赚”时代结束了。比如水胶体敷料,是一种能吸收渗液的先进敷料。以前因为纯进口,卖得死贵,现在集采后价格跳水。械友了解到,在河南的某次集采中,甚至出现降99.79%的极端案例。这已经不是“砍价”,简直是“挥刀自宫”了。

不过也有例外:含银敷料中的油纱银这类抗菌敷料这次无人中选,因为成本太高,企业宁可放弃也不愿亏本投标。
02神经介入支架大降价,手术门槛降低
最近进行集采的除了湘潭,还有广东省深圳市医保局牵头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省级带量联动采购。经过这次采购,价格平均从11万降到6万,其中柯惠2017年获批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报价最低,便宜的只要4.9万!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脑动脉瘤的支架,这种支架能微创植入,比传统开颅手术安全得多,但以前价格劝退了不少患者。
其实,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高值手术耗材中,像是动脉瘤夹、微导管、弹簧圈等产品,都被纳入到集采中,价格也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这背后的降价逻辑就是国产替代加速和政策推动的双合力。
微创、归创通桥等国内企业产品性能接近进口,价格却低一大截。集采模式从“预报量”改为“后报量”,医院用多少算多少,在产品使用上有了较大自主权。

03县域医院也能做高端手术了
以前这类手术只有三甲医院能开展,现在连县城医院,比如陕西周至县、湖南蓝山县都成功完成了首例县域首例颅内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植入术。患者不用挤大城市,家门口就能治了。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中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442亿,年增速超22%。
神经介入领域中,外资仍然占据主导,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国产企业也在快速崛起之中。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等企业去年营收增长增速超40%,但也遇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很多产品功能相似,使得拼价格不如拼创新。在出海方面,微创海外收入增长137%,但占比仍低,国际化是长期课题。
集采一边逼着企业降价,一边倒逼国产技术升级。对普通人来说,看病成本降低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企业来说,要么创新,要么出局。
回到生活中,随着次次集采的灵魂砍价,下次换药时,或许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贵得肉疼的敷料,现在终于便宜了。
你遇到过“天价敷料”或“高价支架”吗?欢迎评论区吐槽。
械友医疗
医院各科室设备、耗材清单汇总
医械市场需求多变,百万厂家、万种产品,精准匹配如同大海捞针?
械友医疗 深度梳理医院全科室设备耗材清单,洞悉政策风向与热门需求,
为代理商架起高效对接桥梁,抢占商机快人一步!